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4个基本原则、6个发展目标,确定了8项重点任务和5项保障措施。明确提出了“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等原则。
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企业的代表厂商,明朝万达数据安全专家指出:强化金融科技治理,需要数据安全保驾护航,构建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强化数据安全技术发展,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保护体系,成为当前金融业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以数据安全治理为出发点,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金融行业的数据合规规则库。按照法律指引进行数据使用,保证金融行业数据安全,同时保障业务快速流转。明确数据来源,数据知情、数据责任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利用全盘智能扫描技术对数据进行识别,并进行删除销毁操作。定期使用合规划检查工具对终端电脑进行检查,保证敏感数据合规留存,切实保障用户数据安全。
强化数据安全技术发展
《规划》内容第四条规定“强化数据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金融科技数据安全体系始终是各部门的监管重点,特别是大量客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当前,各家银行纷纷加大对隐私计算投入,以"隐私计算"、"多模态生物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将进一步激活海量数据要素,为客户洞察、客户体验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提供安全的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数据综合应用,并采用数据联动、深度钻取等多技术手段联动可视化展示。构建数据要素流通的服务体系和机制,分级分类、分步有序推动部分领域数据估值、流通应用。构建满足隐私保护要求的可信技术底座,保障数据流通安全,维护客户权益前提下,推进金融公共数据归集整合、有序流通和共享,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快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规划》内容第五条规定“推动数据有序共享”。
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加快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数据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核心竞争力,综合多属性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明确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用数据驱动金融机构发展,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对服务能力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金融科技行为监管
《规划》内容第二十五条规定“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行为监管”。
明朝万达深耕数据安全领域17年,拥有成熟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其数据安全专家在以数据安全视角对《规划》进行解读后,从数据安全治理视角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总体框架
该方案以数据安全为核心,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为支撑,创造出属于金融行业的数据安全治理方案,从行业现状、数据现状、风险威胁等全方位进行深入探索,实现对数据全方面的治理管控,构建行业级的数据安全治理平台。
推进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提升
建立数据安全治理团队,负责数据安全的工作指引,在不同的组织部门中搭建数据安全治理平台,评估并完善数据治理能力。
构建严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数据资产摸底
通过数据资产静态梳理及动态梳理,从合规性、业务需求、安全需求方面整理数据资产分布情况,汇总数据资产流转及授权情况,调研行业内数据安全治理思路、模式、方法、工具等,为数据分类分级及安全防护建议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分类分级
通过对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并形成法规库,基于NLP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经过海量金融数据训练,实现高精度匹配,形成数据分类结果。并根据数据安全级别进行定级,最终形成符合金融行业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库。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通过现状选择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梳理数据使用场景、分析内部数据安全现状、敏感数据面临威胁,计算风险值,科学有效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权威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数据安全防护规划
从管理方面基于现有的管理制度,完善数据安全组织架构与规章流程。从技术方面根据面临的安全风险,调整优化现有的安全技术产品,完善技术体系建设。根据数据全生命周期存在的风险建立全方位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架构。
健全安全治理运营保障体系
安全持续运营
对已有系统分类分级规则管控优化,新系统分类分级应用落地。保障系统全方位规则规范化。
安全持续创新
在已有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架构下,根据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不断持续创新,完善系统架构。